文/楊艾恩 諮商心理師
這幾年,我們在科技進步及快速變遷的時代裡前行。
我還記得小時候只能從報紙、雜誌、電視看到新聞,資訊的查找也不是這麼容易,
但現在隨時隨地打開手機、網路,都會被各種消息及資訊充斥,有時候沒有意識地瀏覽,真的會像黑洞一樣被吸進去。
國際政治局勢起伏讓人不安、選舉與社會議題讓我們感到情緒拉扯,加上社群媒體無時無刻的訊息推送,
尤其是最近流行的「脆」(threads)不停看到陌生人的動態貼文,使我們彷彿身處一個永遠沒有休止符的戰場。
手機滑幾分鐘,新聞、評論、腥羶色內容、謾罵、甚至假消息就鋪天蓋地而來。
身心在這樣的環境裡,很自然會出現緊繃、焦慮、不安;這些情緒不代表你不夠堅強,而是很真實的反應。
與其責怪自己「怎麼那麼容易焦慮」,不如試著溫柔看待這份感受,學習和焦慮和平共處,讓它成為提醒我們照顧自己的信號。
我們一起透過幾種面對資訊爆炸與動盪時的「常見的不安狀態」,來看看自己現在卡在哪裡,再找到適合你的因應方式:
『無止盡的資訊轟炸,讓我好害怕、好不安』
你可能有的狀態:
- 不停滑新聞或社群,怕自己「漏掉」重要消息。
- 對不同立場的人出現敵意與排斥,感到大家都在威脅自己的安全感。
- 身體經常處在警戒狀態,肩頸緊繃、心跳加快、情緒易怒。
建議的因應方式:
- 練習「減量」及設定「資訊界線」:
關掉不必要的通知,允許自己一整天有幾個時段完全不接觸新聞。每天挑一到兩個信任的來源(較可信任的媒體),固定時間查看即可(例如,每日設定20分鐘的時間),避免沉浸在碎片化的資訊漩渦裡,且確實地查證資料來源可信度。 - 專注於自己能掌握的:
你可以選擇理性討論、培養媒體識讀,或單純先照顧好自己的日常,這些都是你真正能控制的。 - 身體放鬆:散步、聽音樂、伸展身體等,讓緊繃的身心獲得休息。
『社群裡爭辯不休,我感到人際疏離』
你可能有的狀態:
- 滑社群時,看到不同立場的貼文與留言,心裡很受傷。
- 覺得自己和朋友、家人立場不同,開始拉開距離,害怕衝突而不敢多談。
- 有時候會懷疑「是不是只有我這樣想?」,產生孤單感。
建議的因應方式:
- 選擇「安全的人」傾訴:
不需要對所有人表達立場,找值得信任、能接住你的朋友聊聊。 - 練習主動釋出善意與關心:
比起等待別人來安慰,你可以試著先關心他人。即使是一句「最近還好嗎?」都能讓彼此重新具有連結。 - 讓話題多元化:
散步、聽音樂、伸展身體等,讓緊繃的身心獲得休息。
『面對內心的聲音,感覺自己不夠好』
你可能有的狀態:
- 覺得自己「應該要更積極關心時事、這個社會」,但又覺得心好累。
- 責備自己「我是不是太冷漠」、「這麼快就受不了,我很沒用」。
建議的因應方式:
- 辨認「責備的聲音」:
想想看,這些嚴苛的標準是怎麼進入我們內心的?是家庭、師長,還是社會期待?當你能辨識出來聲音的來源,就可以與他試著保持著距離,並理解內在的聲音不等於是自己。 - 允許休息:
你可以選擇理性討論、培養媒體識讀,或單純先照顧好自己的日常,這些都是你真正能控制的。 - 做點簡單療癒自己的事:
翻開一本一直想讀的小說、照顧植物、泡一壺茶、聽喜歡的音樂,這些小小的行動會提醒你「我值得被好好對待」。
『對未來感到迷惘,沒有希望感』
你可能有的狀態:
- 覺得未來不可預測,對生活失去熱情。
- 日子好像只剩下等待與不安,很難找到動力。
- 感到一切都失控,自己只剩無力感。
建議的因應方式:
- 提醒自己「此刻不是永遠」:
當下的不安不會永遠延續,它會轉變、會過去。 - 拉回當下:
試著列出「現在我能做的三件小事」,例如:整理書桌、曬太陽、珍惜與所愛的人相處的時光。這些小小的掌控感能帶來安全感。 - 保持規律:
即使外在混亂,維持吃飯、睡眠、運動的節奏,適時的進行放鬆,如做腹式呼吸、靜心冥想、瑜珈、有氧運動,當我們的身體及大腦穩定下來了,能有效緩解焦慮。 - 製造一個小期待:
為自己刻意安排一件小小的期望去做的事,比如和朋友看場電影、一個旅行計畫、嘗試新興趣。微小的「希望感」能點亮黑暗裡的一盞燈。
最後,我想和你說
在這個資訊爆炸、意見分裂、局勢動盪的時代,焦慮並不是軟弱,而是一個訊號。它提醒我們:身心需要被好好安放。
我們無法控制世界的變動,但可以練習在混亂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步調。
溫柔面對焦慮,不是要把它趕走,而是學著牽著它的手,一起走下去。
「在刺激與反應之間,有一個空隙;在那個空隙裡,我們有自由去選擇自己的回應」,
你可以選擇調整資訊攝取的節奏,給自己喘口氣,留一點時間給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人,
也留一些小小的期待在未來,世界的變化我們掌控不了,但我們能練習在混亂裡,找到自己的節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