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羅丹 諮商心理師
曾經在網路上看到這樣的疑問: 為甚麼開車需要駕照,當父母卻不需要任何資格檢定? 所幸的是,在現今資訊容易取得的時代,如何做父母不是只有自己父母的樣本可以參考,親子教養相關書籍也層出不窮,讓大眾可以了解育兒知識與方法,處理日常親子難題,和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。
《Good Inside教養逆思維》這本由貝琪博士 (Dr. Becky Kennedy) 撰寫的教養書,結合了依附、正念,以及內在家庭系統等理念為核心,幫助我們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挫折和未被滿足的需求,也協助家長溫柔地看待自己的狀態,建立以連結為導向的安全依附與信任感的關係思維。事實上,貝琪博士在書中提出的各種理念,不只適用與親子之間,更是一種生活哲學,在各種人際關係,或與自己的關係中,也同樣適用。
內在良善
首先,內在良善 (good inside) 這個觀點,即是這本書的基石。貝琪博士認為,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是充滿良善的。我們有時候會表現出不良的行為,但這不代表我們是壞人。因此,孩子行為不佳只是情緒未被理解或技能尚未成熟的表現。當父母可以這樣去看待孩子的行為,才能從同理出發,帶著好奇去理解孩子釋放的信號,而不是單純糾正或控制孩子的行為。貝琪博士坦承這個觀念操作起來並不容易,很多時候我們童年的經歷也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和回應孩子。而有時候我們在感覺失控、挫敗的時候也會嚴厲地對待自己,或我們也習慣了懷疑自己的良善,這樣的反應也很容易複製在孩子身上。因此,在關係遭遇挑戰的時候,我們要特別練習告訴自己「好吧,放慢點…..我的內在良善……孩子的內在也是良善的」。
兩者皆對
我們一定都有在關係中想要爭輸贏、對錯的經驗,但你有沒有想過,其實還有一個第三選項: 兩者皆對。貝琪博士認為,接受多重事實的可能性,可以讓雙方都被看見和被聆聽,從而建立連結。例如,我判斷我的孩子還不適合擁有自己支配的手機,同時也可以看見並回應他的失望。而如果我認定單一真相,就會站在評價、說服的位置,讓對方覺得他的想法是錯的。我們在人際關係中,最基本的需求不就是想要被看見、被理解嗎? 兩者皆對這個概念,同樣適用於用在自己身上。身為父母,我們很容易陷入「我是一個糟糕的父母」的念頭。這時候,貝琪博士會邀請陷入困境的你看到自己內在的良善,將自己的行為 (做了甚麼) 跟身分 (我是誰) 區分開來,並對自己說「有兩件事同時成立: 我正在面難困難,但我是好父母,我是正在經歷困難的好父母」。
修復比完美更重要
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,貝琪博士十分了解做父母的不易,除了大量的付出,還有持續不斷的反思與學習。每一個父母都曾經歷失去冷靜,或對孩子說了傷人的話的時刻,事後我們也可能會陷入自責或自我懷疑。然而,世上根本沒有完美的父母,或完美的教養技巧。我們除了持續學習和調整,更重要的是,經歷困難過後跟孩子的重新連結,以修復裂痕。對孩子來說,修復能協助其調節情緒,重獲安全感,也能從父母的示範中學習到,健康的關係是可以在衝突之後重新連結的。修復並不削弱我們的權威或形象,反而讓關係更真實、更有彈性。
《教養逆思維》這本書中還有許多觀點都值得我們細細閱讀和慢慢思考。除了提供讀者不同的觀點,後半部也深入探討了各種常見的親子教養情境,提供行為或對話方式做為參考。
這本書不是在教你如何調整孩子的行為,也沒有給出教養的標準答案,而是提供了「如何看待關係」的視角,引導你如何「看見」孩子,也「看見」自己。在關係中,我們不必總是意見一致,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知道:自己是安全的,是被尊重的,是被愛與關心的。
從孩子,到自己,再到每一段關係,每個人都值得被好好對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