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黃湘涵 社會工作師
「EMO」這個詞源自「emotional」(情緒化),最早來自1980年代美國的音樂類型「emotional hardcore」,以龐克樂加上情感豐沛的歌詞為特色。而近年來,這個詞在網路上演變為「負面情緒」的代名詞,「我EMO了」泛指感到低落、傷感、憂鬱、煩悶、甚至有些許無力的狀態。
情緒是什麼?
情緒(emotion)是一種心理感受,包含最基本的喜、怒、哀、樂,還有更多細微的變化,如焦慮、羞愧、嫉妒、滿足等。情緒的產生受我們的內在思維、外在環境和生理狀態影響。
例如:
同樣是下雨天,有人回憶到過往在這樣的情境中曾有美好的經驗,而感到愉悅;相反地,有人則感到煩躁,可能是想到雨水弄濕身體帶來不適。關鍵就在於我們對環境的解讀,會影響我們的感受。
為什麼會EMO?
現代社會因媒體傳播、工作型態的改變,甚至是AI浪潮來襲,開創許多新思維同時也影響了我們的人際關係,便容易因下列原因,使我們陷入EMO。
- 壓力與挫折:工作、學業、人際關係中的壓力,可能讓我們感到疲憊與無助。
- 認知扭曲:習慣用負面的方式解讀事情,忽略了真實,或是過度放大壞結果,這些思維方式容易陷入低落情緒。
- 缺乏社交支持:當我們缺少可以傾訴心事的對象時,或是與人沒有真實的情感連結時,可能容易感到孤獨。
- 生理影響:疾病、睡眠品質、營養攝取、荷爾蒙變化等,也會影響我們的情緒穩定度。
達爾文在《人與動物的感情表達》中提到,情緒的表達幫助我們適應環境,在生活當中有其功能存在。例如,焦慮讓我們對危險保持警覺,而悲傷則可能促使他人提供支持與安慰。負面情緒的存在並非壞事,而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,且對生存與成長至關重要的一部分。
我EMO了怎麼辦?
當EMO來襲時,可以試試下面的方法來照顧自己:
- 允許自己感受情緒
負面情緒不是敵人,不需要急著壓抑或否定。找一個安全自在的空間,好好讓情緒宣洩,或是透過寫日記、聽音樂等方式,讓自己適當釋放感受。
- 建立放鬆的儀式感
放鬆的方式有許多,例如散步、泡澡、冥想、閱讀、手作等,每個人主觀能夠體驗放鬆的方式不同,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儀式感,例如手沖一杯咖啡再好好地品嘗,幫助自己穩定下來。
- 與人聊聊
跟身邊能夠放心傾訴的對象,單純的聊一聊、吐吐苦水,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一邊重新整理自己的感受。
什麼時候該求助?
每個人都會有低落的時刻,EMO是正常的情緒反應,記得運用適當的方法來照顧自己,但當它持續太久或嚴重影響生活時,就需要特別留意,若符合下列任一狀態,建議尋求專業協助。
- 長時間(超過兩週)感到沮喪、絕望,對任何事物都失去興趣。
- 影響日常生活,如無法專心上課、工作,或長時間無法入睡。
- 出現自我否定、無價值感,甚至有自傷或自殺的念頭。
也可以使用簡單的憂鬱評估工具「PHQ-9 病人健康狀況問卷」來檢視自己的心理狀態,當情緒無法自己調適時,請勇敢尋求心理諮商或醫療協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