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際衝突是生活中無可避免的一部分。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,這也造就了各自的價值觀。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,但在衝突中,我們常常會陷入爭論,試圖找出「誰對誰錯」或「誰輸誰贏」。尤其當衝突結束後,我們常常會想:「我那樣說有錯嗎?明明是他先挑起的,我才會這麼反應;他怎麼可以這樣說我?」這些想法往往源自內心的傷痛。
衝突後,很多人習慣性的處理方式是「不理對方」,但這樣做後,心情依然無法平復,情緒仍會受到影響。那該怎麼辦呢?是否就這樣選擇不再理會,讓它過去就好?
其實,衝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:一種是「競爭導向的衝突」,另一種是「功能導向的衝突」(葉光輝,2017)。「競爭導向」的衝突將對方視為阻礙,讓自己的需求無法被滿足,或是將衝突當作非對即錯的局面來看待。相對地,「功能導向」的衝突則視其為檢視自己立場並促進彼此理解的機會。如果我們將衝突視為人際互動的一個過程,並視其為增進理解的機會,那麼這樣的衝突便能轉化為更有建設性的結果。
然而,即便如此,情緒的影響仍會讓我們難以拓展視野。負面情緒往往會使我們的注意力狹窄,集中於那些引發情緒的不快細節(葉光輝,2017)。因此,我們容易讓情緒變得更加激動。那麼,有哪些方法能幫助我們調節這些情緒呢?以下是四個方向,或許能對你有所幫助(Gross, 1998):
1. 改變情境,遠離負面情緒源
當情緒被觸發時,改變當下的環境可能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法。舉例來說,如果你處在讓自己生氣的地方,嘗試離開那個環境;如果無法即時改變環境,也可以考慮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,與對方錯開時間表,減少不必要的接觸。這樣做能為自己創造一個更加安全、舒適的空間來調整情緒。
2. 改變對情緒事件的注意焦點
我們容易反覆回想衝突中的細節,例如對方的語氣、表情等,這些細節常常讓我們不自覺地在心中反覆思索,從而加劇情緒。或許你可以試著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的其他事物上,例如工作中專注於一些需要中度專注的任務,像是處理資料、進行重複性工作等,這不僅能保持生產力,還能幫助你脫離負面情緒的困擾。
3. 改變對情緒事件的解讀
在衝突中,我們往往會陷入「對錯」的糾結,尤其當對方語氣激烈時,我們容易認為對方充滿敵意,甚至覺得他是故意攻擊自己。其實,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待這些情緒。問問自己:「他這麼生氣,是否有其他的原因呢?他真的那麼討厭我嗎?」有時候,對方可能只是在處理自己內心的情緒,或者某些事情觸動了他自己的痛點。我們可以嘗試擴大自己的理解範圍,思考更深層的原因。
4. 改變對情緒事件的行為反應
當我們感到生氣、焦慮或不舒服時,可能會本能地想逃避或避免與這些情緒對抗,但長期下來,這樣的反應會對生活或工作產生不良影響。此時,我們可以練習深呼吸或冥想,學會在面對情緒時保持冷靜和理智。當你深呼吸時,告訴自己:「我理解自己現在的情緒,這是可以理解的,但我也能冷靜地面對它。」
如果你覺得情況已經有所緩解,並且評估當前情境安全,你也可以考慮重新與對方溝通,採取建設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,從而促進雙方的理解,化解衝突。
雖然大多數人都不喜歡衝突,但它卻是人際關係中無可避免的一部分。與其躲避衝突、採取迂迴的方式處理人際關係,不如學習如何以建設性的方式溝通,讓自己在人際互動中更加自在,且能應對各種挑戰。
參考資料:
葉光輝(2017)。《從親子互動脈絡看華人性格的養成》(pp.144-149)。臺北: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。
Gross, J.J (1998). Antecedent-and response-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: Divergent consequences for experience, expression, and physiology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74, 224-23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