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方美文 諮商心理師
自我反省的文化背景
自我反省是華人文化中的一部分。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常常反省,以提升自我能力,不僅減少犯錯,還能即時改正錯誤。如果做錯事,我們要學會道歉。因此,「自我反省」一直被視為一項優良的美德,深植於我們的教育與文化之中。
被批評時的常見反應
羞愧與反擊
當我們做錯事時,會感到羞愧,甚至有時候會生氣。例如,當路人A被路人B提醒某件事不該做時,路人A可能會惱羞成怒,甚至導致社會事件的發生。正因如此,許多人不敢再指正他人,擔心對方可能會以激烈方式回應。
羞愧時,我們可能想逃避,彷彿希望藏進地洞中遠離目光。但當羞愧感過強,有些人會選擇反擊,因為感到自己被逼入絕境。然而,每次反擊後,內心往往充滿後悔,因為並非真心想攻擊他人。
隱忍與持續的憤怒
有些人選擇不反擊,但內心卻燃起憤怒,質疑對方的不近人情。例如:「我平時對你客客氣氣,你怎麼講話這麼尖銳?」雖然決心疏遠對方,但這份憤怒往往揮之不去,即使向朋友訴苦後,仍然難以釋懷。
無法擺脫的重播
另一些人則陷入回想對方言語的無限循環,像壞掉的收音機一樣,無法停止回放那些傷人的話語。他們希望能擺脫這些念頭,卻總是不由自主地再次想起,內心深感難過。
陷入「過度自我反省」的迴圈
我們可能在上述狀態間反覆循環,試圖與人相安無事,卻因人際摩擦而煩惱。下一次當另一個人說了「難聽」的話,這些情緒可能再次浮現,讓我們無法走出這個迴圈。
在探討根本原因前,需強調有時的確是他人言語過分,甚至帶有欺凌性。因此,我們需要分辨問題的來源,既不要過度責怪他人,也不要一味歸咎自己。被指責時感到難過是正常反應,我們要學會理性看待這些情緒。
過度自我反省的影響
被責備後,我們常會自動進行反省,尤其當對方語氣帶有責備意味時。例如:
- 你事情怎麼做成這樣?
- 你又遲到了。
- 你忘了把資料給我,下次要記得。
- 你怎麽做完沒有跟我報告?
- 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講話?
- 你上週說要給我資料,但這個禮拜還是沒給。
- 你這樣出去工作,一定會很慘。
- 你覺得這樣討論的方式對嗎?……
語言與情緒的連結
以上這些話加上對方的表情、語氣,我們就很容易解讀為被指責。會有這樣的感覺與想法也是很正常的。因爲我們從小就很會觀察大人的臉色,我們知道遇到這種情況就是「我做錯了」,我要好好「反省」,我一定要好好的改進。但是我們過去的經驗可能是更糟的,我們可能遭受到更嚴重的羞辱或其他負面的情緒。例如:
- 你不知道我都為了你好嗎?
- 你真的很麻煩,知不知道你的錯給我帶來多大困擾?
我們小時候往往不知道要怎麽去消化這些情緒,我們能做的,就是盡量改正自己,不要再犯錯,以免下次又被罵。但在不知不覺中,我們已經把這些受傷的情緒與身體融爲一體,變成自動化反應。
自我責備的強化
長大後,我們聽到類似的責備時,內心會自動展開深刻反省,甚至比責備我們的大人更加嚴厲。例如:
- 你這個笨蛋,怎麼又做錯了?
- 你會因此失去工作,沒有人會喜歡你。
這種內化的自我指責使我們感到羞愧與難過,甚至厭惡自己,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。
打破過度自我反省的迴圈
問題分辨與自我調整
當我們因被責備而感到過度難過時,可以回頭問自己:
- 我是否將過去的經驗與現在連結了?
- 對方說的話是客觀事實嗎?
- 是否有個別情境差異?
這些問題幫助我們分辨情緒來源,避免過度自責。若發現是自我責備過度,可以告訴自己:
- 現在的情境與過去不同。
- 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來改善現況?
重獲內心自由
我們需要努力練習喚醒自己,不再被過去的陰影束縛。逐步改變自動化的反應模式,讓自己重新獲得內心的自由,擁抱更輕鬆的人生。